近日,上海轨交9号线试点拆除座位以增加站立空间、缓解高峰运能压力的举措,引发热议。
9号线横跨松江、闵行、徐汇、黄浦、浦东五区,串联了松江新城、徐家汇副中心、陆家嘴、世纪大道等客流集散地和多个大型居住区,早高峰客流压力可想而知。这样高负荷的线路,列车发车间隔已压缩至极限,向车厢内部“挖潜”可能是唯一选择。
“拆座扩容”是一种务实之策。据有关部门统计,拆除座椅后,每节车厢可多承载20到30位乘客,能略微缓解早高峰时段的拥挤状况。虽然目前的尝试仅限于一列车的头尾两节车厢,后续是否推广也未有定数,但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尝试,体现出城市治理中精细调整、小步优化的思路,值得肯定。
需要提醒的是,公共服务调整从来不是简单的算术题。尤其是承载千万人通勤需求的轨道车厢,试点应充分告知公众、说明初衷、征求意见建议等,避免引发误解与抵触。比如有网友就指出,拆除座位后未同步增加扶手等安全设施,可能埋下隐患。对于长途乘客对座位的依赖、老年人与孕妇对稳定性的需求,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轨交运营方应以开放姿态将试点视为与市民互动的契机天宇配资,从问卷调研到实地测试,从意见征询到方案迭代,让市民成为“共同设计者”,才能在效率与温度间找到更优解。
欧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