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北大中文系高材生小常即将硕士毕业;一年后云燚网,她成为了教培机构里的“清北名师”。
怀揣学术梦想、希望继续深造的她遭遇申请博士失利,在临近毕业之时才开始尝试找工作。
幸运的是,因为有教师资格证和亮眼的学历,国内一家知名教培公司“收留”了迷茫的她。
而今年六月,她开始怀疑,考上清北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继续教别人考上清北吗?她终于决定抛弃这条一开始就勉强选择的路。可问题是:离开之后,她还能去哪儿?
四月的北京,春意正浓。图书馆的落地窗前,小常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悬在鼠标上微微发抖。邮箱里那封标着“申请结果”的邮件已经打开了五分钟,她却仍然无法将视线从“很遗憾”三个字上移开。这是第五封拒信了,也是最后一封。她申请的所有博士项目无一例外地拒绝了她。此时,距离她研究生毕业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她并没有感到过分沮丧,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她根本无暇沮丧,毕业论文还差一个章节没有完成,而答辩的日子已经临近。另一个更加紧迫的选择摆在她的面前:在这个节骨眼上,还要不要再尝试去找工作?
展开剩余87%那天中午在食堂里,她碰到了同级的朋友,她们照例互相问候论文的进展,为彼此加油鼓劲。而快吃完的时候,话题又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未来的打算。朋友询问她申请博士的进展,她勉强地笑着:“应该是没有学上了。“那之后怎么办呢?” 她知道迟早要面对来自亲友这个问题,而她只能回答 “我……还在考虑。”
她的同学们,要么是早在上一年的秋招中就已经确定了将来的工作去向,最迟也在春招中“捡漏”了一些岗位。而一直以来以继续读博为目标的小常并未对找工作这件事做任何准备。大型企业的统一校招已经结束了,而公务员考试基本都集中在去年年末。她心想,“要是更早收到拒信就好了”,这样她还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毕业后的出路。
几天之后,在图书馆里,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小常您好,这里是XX教育。感谢您投递的简历,简历已经通过初筛,请于明天上午10点到XX大厦15层参加面试。”小常愣了几秒才想起来,这是前天深夜她在焦虑中随手投递的一家知名教培机构。当时只是想着“总得试试”,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复。
收到面试邀请后,她如同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暂停了论文的写作,挤出了一个上午赴约。她根本没时间为面试做任何准备,但是面试比她意料中的简单,只是询问了有没有教师资格证,然后让她做一套小学语文试卷并给面试老师讲解。
面试结束没过几天她就收到了反馈,公司通知她线上二面。而二面的老师在视频那边直接告诉她:“我们觉得你很合适这个岗位。如果你的时间方便的话,希望你下周就可以来线下实习,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转正。”面试也提到了转正后薪资待遇,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相当可观云燚网,这样的薪资很难在其他的行业获得。
在求职市场上,教培行业向来以“学历友好”著称——它对实习经历的要求相对宽松,却对名校学历有着近乎偏执的青睐。特别是在“K12”领域,“清北名师”仍旧是各大机构招揽生意的金字招牌。某知名教育机构甚至专门推出“清北哈佛名师领读班”,在教师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注“仅限清北及海外Top30院校毕业生”。
某教培机构的招聘资格
这种特殊的用人偏好,让教培行业成为了名校毕业生的“避风港”。在清北学生的自嘲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实在找不到工作,还有教培‘点就送’。”对小常这样的顶尖高校毕业生而言,踏入教培行业就像手握一张“通行证”——她的学历背景就是最具价值的“原始资本”。在这个看重文凭的领域,清北的光环往往能让她轻松跨过用人门槛,较为容易地进入这个行业。
尽管已经听闻教培对高学历的喜爱,如此快的进程还是让她有些措手不及,要不要接下offer投入实习呢?尽管她对于做老师这件事并没有非常排斥,很多师友都觉得她口齿伶俐富有亲和力,很适合当老师。然而毕竟这并不是她一直以来设想的发展路径。对于像小常一样的清北名校毕业生,教培都是“备胎”而非“正缘”,是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无奈选择。但是如果放弃,在这个节骨眼上,可能真的很难找到其他的工作了。
对于小常来说,比起在如此繁忙的论文季同时兼顾实习这个巨大的挑战,毕业之后没有工作只能赋闲在家的前景似乎更让她感到迷茫和恐惧。在一个下午的权衡之后,那天晚上,她回复了HR的短信,“我可以实习,但是可以一周只去几天吗?” 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她松了一口气,至少毕业后的生活暂时有了着落。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小常白天处理教培公司的工作,晚上修改论文,常常熬到凌晨。坚持过这段毕业和实习双线程的繁忙日子之后,小常通过了答辩正式毕业,也和这家教培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
当时一起同期实习的几个校友都没有选择留任,他们要么找到了别的工作,要么就是又回去读书了。小常发现,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只是将教培作为一个过渡。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与此相仿,她内心清楚,她不会一直继续做这份工作。好在,无论多少校友离开,总会有更多的校友进来,这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自己的学历也并没有被“浪费”。
小常的岗位叫做“人文素养教研”,工作内容是为公司设计课程大纲和讲解流程。她要决定一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用怎样的案例,采用何种互动方式讲解出来。这让她觉得自己在大学接受的文学教育仍有用武之地,她可以加入一些灵活的课外知识,也能发挥自己在学术训练中养成的快速搜集和整理文献的技能。她开始觉得“能把学术思维用在基础教育上,其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当下的教培市场中,“人文素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很多头部的教培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课程,它的特点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的写作的“软实力”,而对应试方法和做题技巧没有那么看重。然而课程的设计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无论每一节课以什么形式开始,最后仍然要落到答题技巧上,他们称之为一节课的“产出”或者“落点”。小常感到迷茫,“素养”是否只是做题的障眼法呢?
某教培机构的人文素养课程简介云燚网
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当时面试的内容就是做一份小学语文试卷,在当下,会不会做题仍然是教培行业的核心生产力。她也形成了对于当下教培市场的独特观察:尽管迫于“双减”的压力,很多培训机构不得不从学科的应试教育转向更加软性的“素养教育”,但是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如果不能满足家长们给孩子提升分数的要求,单纯的素养教育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学生的年龄层越高,这一点就越明显。而素养是否可以通过教培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双减之后,教培真的倒了吗?
在进入公司做了半年教研之后,小常终于带上了自己的第一个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生。这是教培中很常见的教研-教学双岗制,老师们既可以获得教研工作的基础工资,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课时费,多劳多得。小常的工资提高了,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尽管课程的设计和最后产出的PPT需要上级的同意才能真正交付给老师,但是在真正给孩子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依然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我发挥空间。
她开始尝试在每一节课上都“多说几句”,在讲一首古诗的时候,多补充一点历史的背景,在讲一篇小说的时候,多讲一些作者的生平故事。在某节课堂上,她用余光撇到了一两个孩子被这些和做题无关的“花边故事”吸引的目光,并且下课之后来告诉她,“老师讲得好有趣”。在这些时刻,她终于获得了些许“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成就感。
然而,“多说几句”就意味着“多准备一点”。为了能在标准化的课程设计之外再加入一些自己想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她不得不利用自己下班的时间来做额外的准备。原本同时做教研和教学的她就已经很少可以获得完整的周末,对这份“多说几句”的坚持让她周内的夜晚也不能休息。再加上下课之后还要维系和家长孩子们的关系,及时回复他们的消息,她感到无以复加的疲惫。
她意识到这份工作根本没有办法“过渡”,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并且达到自己为老师这个职业设下的标准,她就必须全情投入。她原本计划,边做这份教培的工作挣一些钱,边为下一年的申请做准备,这一打算也完全落空了。钱确实挣到了一些,但是她根本没有时间去读自己研究相关的书籍。
在每日的忙碌中,她突然意识到,算上实习,自己在这家教培公司已经干了一年多了。她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学生们的认可不足以支撑她对于琐碎和重复的忍受,而为数不多表达的自由也让她觉得离“拥有自己的个性”远远不够。当“还要不要继续干下去?”的疑问开始反复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就知道,自己离“抛弃”这份在曾经在没有去路的时候“收留”自己的教培工作已经不远了。
有的同事劝她,在教培工作的第一年往往是最辛苦的,但是只要确定了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流程,熟悉了课程本身 ,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学员,未来就会越来越轻松。但是这不足以打消她长久以来积累的疲惫和自我怀疑。
就在今年六月底,距她毕业正好一周年,小常终于下定决心提了离职。她并没有找好下一份工作,或者做好下个阶段的打算,情况正如一年前一样,要面临的未来是“无处可去”的窘境。但是这一次,她开始尝试接受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暂时“没有位置”的状态:既没有学上,也没有工作。
对于每一个名校毕业的学生来讲,接受这件事很难,不仅是“没有位置”这件事,更是“所处的位置无法匹配自己的学历和知识”这件事。无数如小常一般的名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进入教培,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教培是为数不多的学历仍然“保值”,仍然可以“折现”的行业。
也正是清北可以“折现”这件事在不断助力着“上清北”到“教别人上清北”的学历再生产,即使是在双减政策已经实行多年的今天。在上大学和就业之间,似乎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时间差,当无数的孩子仍然在知名教培的清北老师身上寄予自己未来进入最好学校的希望之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四年后的他们很有也会成为讲台上的人。
不过,至少在当下,学历仍然还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那就是当一个名校毕业生像小常一样找不到工作无处可去的时候,教培永远会“宽忍”地“收留”他,直到他寻找或者寻找不到,他真正的职业归宿。
搜狐文化推出了一档播客节目“有理取闹”
在新一期节目里,我们和两位曾在教培工作的北大毕业生聊了她们的经历
欢迎大家点击链接收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771b8293fd2d72b86f435c
撰文 | 吴晨昕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云燚网,欢迎分享转发
发布于:北京市欧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